发热的临床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,即体温上升期、高热期以及体温下降期,患者感冒时出现发热症状,同时伴随畏寒、身体发冷等症状,是因为此时患者处于体温上升期,由于皮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,皮肤散热减少,会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,并传导至中枢,引起畏寒、寒战等症状,此时患者会出现体温增高、身体发冷的现象。
体温上升期患者还会伴随疲乏无力、肌肉酸痛、皮肤苍白等症状,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,浅层血流减少,以及肌肉组织间的酸性物质过度积聚等导致,还会伴有皮肤温度的下降。此期间机体产热大于散热,会使体温上升,此时应及时进行物理降温,多喝一些温开水,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及体温的恢复。
随着感冒病情的进展,若患者体温持续不降,会使体温逐渐上升到达高峰,进入高热期,此时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,畏寒感会消失。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,会使皮肤发红并伴有灼热感,呼吸加快、加深,出汗增多。此时应补充足够的水分和适当的盐分,避免引起脱水、电解紊乱等症状。伴随病因的消除,致热原作用减弱,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恢复,患者体温会逐渐恢复至正常。因为此时出汗较多,患者应注意保暖,避免再次出现发热症状。